李浩,男,四川巴中人,共青团员,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2020届本科毕业生。现拟录取为四川大学计算机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数据科学方向研究生。
大学期间曾2次获得优秀奖学金,四年综合排名2/22;参加过“知识援助”、员工助理等多项志愿活动,获“优秀员工”“优秀团员” “优秀志愿者”等荣誉称号。
考研经历
考研之前
迷茫与思考可以说伴随了我整个老员工涯,对待迷茫的态度不同,结果往往也差距很大。
大一的时候,我通常采取消极态度,表现在课业上就是逃课成了家常便饭,上课不是在睡觉就是在玩手机,觉得课程枯燥乏味,期末考试也未好好准备过,最终知识学得一塌糊涂,考试大部分也只是及格水平,此外还挂了一门英语。
大二分专业后,本专业的经济学与管理学让我产生了学习的兴趣,甚至引起了我学习其他学科的欲望。至此,我算是真正进入了主动学习的大门。此后除了在专业课上一直保持前列,我还在中国大学MOOC上选修了不少其他学科门类的课程,我去了解了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哲学等基本知识,尽管这些知识进一步加深了我的迷茫与思考,但终究让我不断地去主动认识自己、认识世界。
决定考研
当思考逐渐变多,获取知识的欲望也愈加强烈,我清楚认识到读研于我而言是必须的了,我需要通过读研去继续探索对世界的认识。不过既然已经因为挂科失去了保研名额,那我一心一意地准备考研就是了,唯一的问题是,我不清楚该从哪个角度去探索,映射到现实就是我不知道该考哪个专业。
初试
起初我选择了从最先引起我学习兴趣的经济学入手。于是在8月份以前,我都是朝着武汉大学或者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国民经济学去获取信息规划学习的。但随着我对经济学基础理论学习的深入,我逐渐看到了在经济学现实体系的庞杂与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单薄之间的巨大差距,这种差距于我而言不是简单跨考经济学并读三年研究生就能弥补的,这可能需要我长期的思维锻炼才可能窥得一丝真知。
因此在八月,我毅然决定放弃之前学习的经济学,转而准备考四川大学的数据科学,以后借助数据科学这一工具从实践入手。数学重新按照数一的标准再学一遍,专业课从零开始,三个多月的时间里我把专业课学了四遍。最后,终于到了考试那两天。
考试那两天我失眠了,凌晨四五点才睡着,七点就要起来准备考试。事实上,我并不是在担心考试本身,我考虑的问题很多很杂,这样的失眠在此之前已经间接性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了。所幸我在考场上的注意力从来都比我平时集中得多,我比较顺利地考完了四门科目。考完之后的当天我就估了分,应该在345~385之间,反正是稳进复试了。
最后的实际分数英语(76)和政治(68)与估分相差不大,数学(101)和专业课(105)基本就是估的最低水平分了,这说明,数学和专业课的大题得分相当低了,也间接证明结论正确的重要性。
复试
初试之后,一直忙着做毕设的选题等,在春节之前几乎没有准备过复试,直到疫情发生。疫情初期,不能出门,在每天关注疫情的问题之余,我做着复试准备工作。初试成绩延期出来后,我大概知道了今年川大计算机非常火爆,我处于有可能被其他人逆袭挤掉的边缘,因此每天按部就班地做着复试笔试科目的复习。到三月中旬,我确定复试起码还有一个月,就先搁置了复试做起了毕业设计。到四月中旬末毕设做完了,我推测今年大概率是网络复试了,因此着重准备起复试来。
直到五月初,官方正式复试通知传来,发现复试专业面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且距离复试只有不到两周时间,因此我每天花一半以上的时间投入到新内容的复习上,并不断练习知识点的表达逻辑,直到面试前,我已准备得非常充分了。面试的时候因为是网络面试而且老师们都带着口罩,所以我不怎么紧张,只是尽量将自己知道的内容以及自己的思维方式表达出来。
复试结束后等待成绩的时候没以前那么焦躁了,因为我知道自己已经尽力了,最后的复试成绩表明我的准备也算是很扎实的。
结果
最终,我以初试排名32/60,复试排名6/59,总排名23/41的总成绩获得了拟录取资格。至此,我的考研才算完整地落上了帷幕。
经验分享
确定目标
凡事预则立,到了大三的后期,无论如何都要至少对未来一到两年做出选择与规划了,考研尤其如此。
选择读研
做任何事情切勿盲目跟风或者是盲目听取别人建议,在毕业这件事上尤其需要上心。就业、创业、读研、留学或者其他,都是一种选择,无所谓绝对的好坏,但这样的选择应该是你独立做出来的,即便其中不乏有别人的建议与分析,但其核心利弊应该是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权衡出来的。一般而言,积极准备就业的学习期在五个月左右,而准备考研的学习期却要长得多;而在结果上,前者因为有秋招和春招,便拥有了多次的尝试与锻炼机会,而后者往往却只有一次机会,风险远大于前者。因此,一定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考虑清楚再果断做出选择。
选择方向
如果已经决定了读研这条道,那么选择好方向也是在备考前期要考虑清楚的事。如果你真的清楚自己的方向是什么,那么只需要找个学校冲就对了。如果你和我一样不清楚,那么就一定要花上一段时间考虑清楚这个问题,不要像我一样在暑期强化快结束时又改变了方向,白白做了许多无用功。在考虑方向时,个人兴趣、个人能力、专业目标、初试专业课、复试专业课等,都是要考虑的因素。
选择学校
对于学校的选择,正所谓“考得好不如报得好”,不过还是有一些基本的选择原则。通常你可以先结合拟报考的方向将感兴趣的学校分成几个层次,将期望、毅力、能力等自身因素与各层次的考研难度(学校性质、学校排名、学科排名等)做一些匹配,确定出一个上限层次(通过巨大努力有较大可能达到)与一个保底层次(只要正常学习就没太大问题);然后综合了解考虑这些层次中的学校的专业课难度、复试分数线、报录比、复录比、公平性等因素,选择出1到3个与自身匹配的学校,在仍不确定的情况下,可以先复习其交集内容,后期进一步了解后再做出选择调整。需要注意的是,今年由于某些学校大扩招,难度产生了巨大的波动,学校与学校之间的难度差异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样的变化不一定是单纯的好与坏,但绝对是一个影响性比较大的因素,因此一定要注意。
以上这些选择没有绝对的先后顺序,一定要综合考虑。
时间安排
初试备考是个漫长的过程,倘若没有一个合理的时间安排,懈怠、焦虑、低效等难以避免。下面有一些我自己对时间安排的建议,可以视情况采取与调整。
学科分配
首先对初试的各个学科在时间上的分配比例是个重要问题,这牵涉到自身能力、初始难度、考试内容多少粗细等多个因素,一般时间分配应遵循“补短板,保长处;重数学专业,轻英语政治”的原则——考研初试是既比总分高低又不能偏科严重,这就要求我们应尽量将时间分配到不擅长的学科(指可能拖后腿单科不及格的学科)上,而不是在已经能取得不错成绩的科目(指成绩一般能超越大部分选手的科目)上花太多时间,要时刻记住“考研是让我们考高分而不是考满分”(每次我钻牛角尖时我的小伙伴就这样提醒我:D)。另外需要注意,英语和政治的总分为100,大部分同学的最后成绩差距并不大(一般不超过20分),数学和专业课的差距却又往往直接决定了总分高低,而这两者又往往是复试时导师所看重的,因此给予适当的倾斜是可以的。
阶段规划
为了降低因战线太长带来的负面影响,可以将整个备考过程以及各科的备考划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制定相应的目标与时间分配策略。具体来说,各科都可以大体分为基础、强化、提高、冲刺四个阶段,但这不是绝对的,可以视情况增加或减少阶段数,且各科的阶段没有必要要求同步,需要结合上面采取的学科分配等做出协调。例如,可以将暑假之前的所有学习时间都划为数学的基础阶段,当数学在暑假进入强化阶段时,专业课进入基础阶段。但无论如何划分,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清楚每个阶段的目标,在每个阶段实施以及结束时要及时总结以及评价该阶段的效果,以及时对阶段计划做出调整等。另外,可以采取逆推的方法来划分每个阶段的时间安排。
以数学为例,如果初试是12月下旬,那么12月中应该结束冲刺阶段;冲刺阶段需要做十套模拟并复习真题,需要25天左右,那么需要在11月下旬前完成提高;提高阶段需要做20套真题以及总结,需要50天左右,那么需要在10月前完成强化;强化阶段需要做强化学习、练题、总结,需要60天左右,那么需要在8月前完成基础学习;这么看来,大概只有六七十天学习基础,而基础有三门课四本书,大概25个章节,那么从现在起,需要每两到三天便完成一个章节的学习。如果所有科目都这么大概划一下,就能明显清楚自己当前及未来一到两周的学习任务。
每日计划
在做完阶段规划后,如果能做到每日计划便更好了,这样的计划最好是张弛有度、制定宽松执行严格的。具体而言,可以定下每日学习的任务量或时间总长度,但可以不用严格详细到每个时间点,这样可以有效降低因为外界事物打扰或者是自身疲劳带来的不适感和愧疚感等;例如,可以定下每日学习的英语单词数量,但不用强调早上记多少晚上记多少。总而言之,每日计划需要强调任务与执行,而非强调时间点本身。
初试之后
在初试结束之后,一般情况下80~100天之后就该复试了,中间还要过春节以及协调毕设的事情,因此复试实际准备时间并不长,但实际情况还要结合自己的初试保险程度、复试内容的熟悉程度、本科的实际水平、专业的跨度等因素综合考虑。今年因为疫情的原因,绝大部分学校的复试都变成了网络复试,有的学校甚至还改变了复试占比以及复试内容,这些都是非常态的,疫情结束便会恢复,因此最好还是按照往年复试的内容和形式来做判断。
总而言之,考研考的核心能力之一,就是对时间的把控和安排能力,要对考研规划有全面认识,不可简单走一步看一步(这样每天看似忙碌充实,实则容易瞎忙)。
学科复习
对于各科的复习,有一些我自己总结的精华可以吸取,也有一些坑要注意避免。
数学复习
数学是我花了最长时间学习的一门,大概耗费了我60%的学习时间,但单从分数上来看是真的学得非常不理想。对于数学的复习,需要注意知识框架、经典题型、方法步骤这三个核心,特别是知识框架,非常重要,是将三门庞杂的数学学科各自看似散乱的章节知识点串起来灵活运用灵活理解的关键,也直接决定了经典题型和方法步骤这两得分核心,所以,在数学复习的基础阶段应尝试建立基本的知识框架(实际上是个详细到具体知识点的目录即可),在强化阶段应尝试将知识点本身以及相应的经典题型和方法步骤融入到知识框架中并不断完善和巩固。另外还需要注意对计算能力的锻炼,不要单纯地觉得计算能力差只是计算粗心大意,往往计算错误大部分还是因为方法不熟练、步骤不清楚等基础不扎实导致的,只有多练习,才能尽量克服这些问题(我之前采取的措施只是加大知识点复习等,效果并不好)。
对于数学的复习视频和书籍资料,选择那几个名气大的讲师的皆可,不过需注意不可贪多,视频只能帮助知识点和方法的理解,真要得分还是得知识点和方法本身的练习(我在此处就犯了错,沉迷视频:D)。如果让我推荐的话,我会选择推荐张宇老师的强化班视频和强化班复习资料《闭关修炼》,特别是这个资料,里面每一个章节都包含有一个容易理解与记忆的知识框架,这个帮了我很大的忙。
专业课复习
各个学校的专业课都不一样,难度也不相同,因此没办法具体详谈,但还是有一些共同点值得注意。绝大部分学校专业课其实并不难在思路方法上,而多倾向于考查对知识点的了解,换句话说,大部分专业课都只是在考知识本身,而不是综合能力,具体表现在,对于专业课的题目,要是学过该知识点,一般就会做。因此,对专业课也需要提炼一个知识框架,这个知识框架不要求太细致,往往只需要到知识点的目录即可,然后要学会用自己的话来阐述知识点,这样做不仅可以加深理解,而且对复试时面试也很有帮助。
对于专业课,如果考计算机的话,用的人最多的应该还是王道的408指导用书以及408真题讲解和模拟。我本人只用过指导用书,我觉得还不错,书籍语言比较通俗易懂,另外每章甚至有的每节都一个一个知识框架,比较有利于总结和复习。
英语复习
对于英语,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背单词了。我在备考英语记单词以前,四级考了两次,第二次才勉强过了(另外还因为英语挂过科而失去了保研资格);但我在备考英语记了三个月考研单词之后过六级就比较轻松了;到最后初试时,我考研核心单词大概背了十来遍了,做英语阅读非常地流畅,比较接近于中员工读中文了,最后不到半个小时就做完了四篇阅读,并最终只错了一个。我前期学的语法和文章句子分析到后期练习以及真正考研,几乎都没怎么用上。因此,多背单词特别是核心单词的冷僻意思才是最重要的。
对于单词,我个人觉得没有必要看视频。以前我也觉得记词根词缀是记住单词的核心,但我尝试了不知道多少遍都没太大的效果,我甚至一度觉得自己记忆力比平常人要差很多。后来我才发现,“简单重复”才是真正记住单词的捷径,一个单词看上十几遍,没有记不下的道理。对于记单词,我是用APP记的,主要是方便,随时可以打开看,而对于记单词的APP,个人感觉墨墨记单词挺不错的,不会像百词斩一样给人假装记住的错觉,不过是个收费软件。平时记单词都是抽空闲时间记,特别是吃完饭休息的时候记一会儿单词,既消食又充实。
政治复习
政治是最容易得分又最不容易得高分的一科,因此花在政治上的时间可以保持克制。政治的选择题是得分的关键,因此对于选择题的练习是有一定必要的。另外就是政治不要开始太早(会忘),也不要开始太晚(会挤压其他科目),个人觉得十月份开始差不多,抽三四十天的茶余饭后看完基础课程,然后花一个月练习总结记忆十多套选择题,再在最后一两周里背诵肖四的简答题,基本上六十来分应该问题不大。
无论对于哪一科,看视频都要保持克制,练习才是王道。
环境硬件
学习环境
环境对学习态度的影响性,想必大家也非常清楚,这一点我自己也深有体会。我从去年二月下旬准备考研开始,就提前回到了学校,就是因为学校图书馆是比家里更适合学习的地方,此后在五月之前,我都一直呆在图书馆学习。但图书馆学习也有诸多不便,首要问题就是学习位置不固定——考研需要用到很多书籍以及电子设备,图书馆不允许占座,每天都需要背着大包进出图书馆甚是不便,同时寻座会带来一定的时间成本和心理成本,额外打击了学习热情。这种情况直到学院自习室出现才得到了明显的解决(感谢学院的精心安排:D)。此外,自习室还有强烈的备考氛围以及舒适的学习环境(此处为学院和两位辅导员的细心打call),既为我们解决了学习的不便又为我们增添了不少精神动力。因此,如果有机会进入自习室,那就不要浪费,安心备考;如果不能进入自习室,那也不要想着呆在宿舍,可以去找学校的教室也可以去图书馆。总之,学校里的环境是应届生战胜社会考生的核心优势,这个优势发挥充分你就已经在起跑线上赢了一百多万人了。
小伙伴们
备考的过程中,有一两个小伙伴一起相互鼓励,相互解惑,绝对能有效缓解漫长备考带来的疲惫感,甚至能在这近一年的时间里留下不少有趣的记忆。我和我的小伙伴们就经常一起来回,一起去吃饭,路上可以就遇到的问题进行交流探讨,也可以在信心遭到打击时相互打气;我们还经常在每周六下午一起去打球放松,回到宿舍之后再一起看一部电影,很是惬意。总而言之,备考过程中可以寻找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但需要注意,如果你的小伙伴老是成天抱怨或者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那还是有必要在备考时适当远离,不要反被影响意志。
高效工具
生活工作中,好的工具能让我们做事事半功倍,考研亦是如此。看视频用的设备、播放器、下载器,记单词用的APP,做笔记或是做总结用的思维导图等等,都是能有效提升学习效率的工具。工具的选择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舒服、方便、不会额外产生学习阻力等,是选择工具的首要原则。
信息获取
公众号
有一些非常优秀的考研公众号,里面经常会分享一些考研的经验贴、考研的通知、学校学科的考研对比等,以及考研用到的资源,都是非常有用的。另外最好关注一下目标学校的研招网公众号,里面通常会第一时间做一些官方通知,是获取官方信息的主要来源。
考研群
大部分学校的大部分学科,都会有不少员工报考,一般会有一些考上该学校学科的学长学姐们志愿组织一些考研群,这样的群里一般会有不少学长学姐们志愿分享的目标学校目标专业的资料,也是寻找热心学长学姐的不错来源,有的甚至会组织学长学姐对大家的问题进行答疑。有兴趣的可以去QQ用关键词搜索这样的群,一般选择人气比较高人数比较多的若干群加入,然后综合判断留下质量较高的群。需要注意,加入这种群是为了获取资源或者解惑,不要将过多的注意力浪费在水群上,另外,有好多骗子以官方群的名义获取关注甚至钱财,要注意防范。
学长学姐
联系一两个学长学姐不是必不可少的事,他们在初试时也很难直接帮上忙,不过在复试以及联系导师的过程中,多听听学长学姐的意见是不错的选择。有很多骗子在打着学长学姐的名义做一些行骗之事,这是需要注意鉴别的地方。
其他要点
报班买课
报不报班是一个自由的选择,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更多考虑经济情况)决定,但绝对不要将希望寄托在报班上,特别是那种打着“X万稳上,不上包退”的“豪华班”上——他们只是赚了一个概率的钱,而你是实打实地会有损失。总而言之,报班可以在确定目标、时间安排、学科复习、信息获取上给出建议以及监督,还提供了一系列视频和纸质资料,能最大限度降低外界事物的干扰,但最后结果怎么样,还是在于自己学习;另外,报班可能会带来作息不匹配、资料太单一等问题,这些都需要综合考量再做出决定。
统考资料获取
统考的书籍资料是比较丰富又容易买到的,主要问题是视频资料。如果报了相应的班或是买了课程,这些东西应该是配套的。大部分同学,视频其实都是看的别人的录课,这种录课本身都是盗版,如果想要获取,某些公众号有一大堆免费资源,不要相信啥付费的资源能支持正版;如果要支持正版,可以去相应的培训机构的官网上购买。
专业课资料获取
专业课一般少有视频资料,如果要看视频,看相应课程的MOOC即可。对于文档资料,特别是目标学校目标专业的专业课真题,一般在相应的公众号、考研群里即可获得。市面上存在着那种说是汇集了真题、本科期末试题、学长学姐笔记、模拟题等文档的专业课书籍,这种书籍鲜有质量较高的,绝大部分都是将网络文档打印、包装了一下,连整理排版都懒得弄,就拿出来售卖,有购买意愿的在购买时要注意分辨。
联系导师
联系导师有人说很重要有人说不重要,这都是片面的。联不联系导师首先取决于你报考学校对提前联系导师的态度、习惯,以及复试的公平性——有的学校默许甚至支持提前联系导师,有的学校反对这样的做法。其次取决于你的本科成绩、兴趣志向、综合能力——如果你能让导师对你产生比较大的兴趣,那么可能在复试或者找导师时给你不错的建议。对于大部分同学,在初试结束、初试出成绩、复试结束、复试出成绩这四个时间点找导师比较合适,一般也会得到导师的回应,特别是那些有明确导师目标的可以稍微提前一点表达意愿。
总结
考研的确是条非常辛苦而又高风险的路,如果已经做出了选择,那么,就请毅然决然地走下去,用你的实力,打败那些来自人性深处的拦路虎。